秀丽柔媚显雍容 ——乾隆行楷《四得续论》
文章出处:admin
人气:
发表时间:2018-06-01
|
1/2
|
现在大多数人对乾隆皇帝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影视剧,其中难免有很多“戏说”的成分。记得有好几次到故宫去,看到乾隆题写的屏风或立轴之类,基本上都是一闪而过,只是下意识地在心里感叹一句:“哦,是皇帝老儿的御笔!”此外再无其他想法。
回过头来看,清代诸多帝王之中,真正让人能感觉到文气、有点艺术细胞的也只有乾隆等少数几位。清人入关之后,最终接受了———也确实十分重视汉文化。皇帝们诗、书、画、印不离手,尤以康、雍、乾三代为甚。汉学自乾隆时期愈益兴盛,到了嘉庆年间,形成著名的“乾嘉学派”。
历代皇帝中,有几位直接或间接对装裱机书法史产生了影响———有的是促进作用,有的是限制甚至是阻碍作用。秦始皇统一文字,下令通行小篆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对于好大喜功的嬴政来说,也许并没有想到直接的翰墨风雅,只是政治需要而已。梁武帝和唐太宗李世民就不用多说了,都身体力行。尤其是李世民,将王羲之推上了“书圣”的宝座,影响持续至今。他们极其明显地介入书法,引导一时的潮流,产生了积极作用。宋徽宗赵佶以一手“瘦金书”独步古今,是一个书画奇才。他爱丹青不爱江山,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,个人的风流韵事比经手的国家大事还要多。他对书法乐此不疲,但在当时并未起到领导潮流的作用。总的来说,他对书画艺术的作用还是积极的。
相比以上诸位,乾隆则起了反作用。乾隆喜好董、赵书风,天下举子莫敢不从,争相效仿,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学习董、赵的“二道”甚至“三道贩子”,一代不如一代。不过乾隆即使写得再差,一般人也无可奈何,毕竟是皇帝,这也是在拍卖会受到一定追捧的原因。
乾隆一生将书法、诗歌两样都做“绝”了:书法亲身而为,写到最俗;诗歌有很多代笔,“总产量”在诗歌史中最高。启功先生曾说,乾隆制造了书画鉴定方面的“冤案”。乾隆最初获得一卷仿得很不像样儿的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,为此写了许多诗,题跋若干次。后来他得到真本反而无法面对,便命梁诗正在真本上题说是伪本。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、做事出尔反尔的情况,在历代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身上并不少见;但就书画真伪问题上,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出现。另外,乾隆在很多古代作品上钤盖了巨大的赏印,污染纸面,留下恶名。
从个人身份来说,乾隆书法可以说是当今“老干部体”的鼻祖。他写这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《四得续论》(右二图为作品局部)时年80岁,算是名副其实的“老干部”,而且是“老干部”中的“老干部”,是行政级别最高的“老干部”。乾隆好大喜功,竟做到“十全老人”,写这样一篇“四得续论”当在情理之中。“近作四得之论,非自谦也。盖纪身之鲜实德,与己之所实见耳。然尚有未尽意者。前论切乎己,续论公天下,抑亦有所独重者耳。”古人不论何种身份,大多注重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修身养性,书法不可缺,怡然自得、陶冶性情。
此行楷书为纸本,纵35.2厘米,横249.6厘米。数了一下,纵行一般为12字,可推算出所有字形约在3厘米左右,属于中楷,所以写起来发挥最好,可以得心应手。此作落款下面钤盖“八徵耄念之宝”和“自强不息”印章,其下又有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的两方印章。整件作品有近一千字,无一懈笔、一丝不苟,能做到始终如一,对于当时已八十高龄的乾隆来说,其精力之过人由此可见。
此作写在泥金纸上,行笔不滞,笔法入纸如蜻蜓点水,起收笔清晰地留在纸面上,自然流畅、闲适惬意,笔力不见雄健。作品结字方正,缺少变化,千篇一律,风格秀丽柔媚,不过字里行间的雍容之气,常人难以比肩。对比刘墉作品中的那份慵懒之美,此作在意境营造上相差甚是悬殊。
乾隆书法的渊源,主要是“二王”、赵孟頫。乾隆曾做诗称颂:“羲之称书圣,诸体无不有……倜傥无安排,潇洒绝尘垢。譬如百尺松,孤高少群偶。信笔一规摹,运腕忘妍丑。所师在神劲,讵论形肖否。伊余有深意,笔谏曾谨守。好尚苟不端,丧德良已厚。所爱汲黯戆,裁诗铭座右。”赵孟頫书法相对“二王”来说,已存在“俗”的一面。元、明两代的艺术审美是圆熟流利。到了乾隆帝手中,因为缺乏才气等原因,更加俗不可耐。我曾在某博物馆见过乾隆所临摹的颜真卿楷书,笔力清雅,字形端庄,笔笔到位,与此作判若两人,境界明显高出许多。
进一步来分析,乾隆书法最主要是得力于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。这是乾隆平生所得意的“三希”之一。《快雪时晴帖》用笔圆净劲健,笔力内敛平和,结体以正方形为主,点画厚实平稳、饱满爽朗,被明代鉴藏家詹景凤形容为“圆劲古雅,意致优闲逸裕,味之深不可测”。但乾隆帝只是掌握了某些皮毛,再加上应用过分,导致俗不可耐,实际上没有王羲之的半分神髓。在书法方面,他是看得多、临得多,但就是写不好。
回过头来看,清代诸多帝王之中,真正让人能感觉到文气、有点艺术细胞的也只有乾隆等少数几位。清人入关之后,最终接受了———也确实十分重视汉文化。皇帝们诗、书、画、印不离手,尤以康、雍、乾三代为甚。汉学自乾隆时期愈益兴盛,到了嘉庆年间,形成著名的“乾嘉学派”。
历代皇帝中,有几位直接或间接对装裱机书法史产生了影响———有的是促进作用,有的是限制甚至是阻碍作用。秦始皇统一文字,下令通行小篆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对于好大喜功的嬴政来说,也许并没有想到直接的翰墨风雅,只是政治需要而已。梁武帝和唐太宗李世民就不用多说了,都身体力行。尤其是李世民,将王羲之推上了“书圣”的宝座,影响持续至今。他们极其明显地介入书法,引导一时的潮流,产生了积极作用。宋徽宗赵佶以一手“瘦金书”独步古今,是一个书画奇才。他爱丹青不爱江山,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,个人的风流韵事比经手的国家大事还要多。他对书法乐此不疲,但在当时并未起到领导潮流的作用。总的来说,他对书画艺术的作用还是积极的。
相比以上诸位,乾隆则起了反作用。乾隆喜好董、赵书风,天下举子莫敢不从,争相效仿,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学习董、赵的“二道”甚至“三道贩子”,一代不如一代。不过乾隆即使写得再差,一般人也无可奈何,毕竟是皇帝,这也是在拍卖会受到一定追捧的原因。
乾隆一生将书法、诗歌两样都做“绝”了:书法亲身而为,写到最俗;诗歌有很多代笔,“总产量”在诗歌史中最高。启功先生曾说,乾隆制造了书画鉴定方面的“冤案”。乾隆最初获得一卷仿得很不像样儿的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,为此写了许多诗,题跋若干次。后来他得到真本反而无法面对,便命梁诗正在真本上题说是伪本。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、做事出尔反尔的情况,在历代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身上并不少见;但就书画真伪问题上,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出现。另外,乾隆在很多古代作品上钤盖了巨大的赏印,污染纸面,留下恶名。
从个人身份来说,乾隆书法可以说是当今“老干部体”的鼻祖。他写这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《四得续论》(右二图为作品局部)时年80岁,算是名副其实的“老干部”,而且是“老干部”中的“老干部”,是行政级别最高的“老干部”。乾隆好大喜功,竟做到“十全老人”,写这样一篇“四得续论”当在情理之中。“近作四得之论,非自谦也。盖纪身之鲜实德,与己之所实见耳。然尚有未尽意者。前论切乎己,续论公天下,抑亦有所独重者耳。”古人不论何种身份,大多注重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修身养性,书法不可缺,怡然自得、陶冶性情。
此行楷书为纸本,纵35.2厘米,横249.6厘米。数了一下,纵行一般为12字,可推算出所有字形约在3厘米左右,属于中楷,所以写起来发挥最好,可以得心应手。此作落款下面钤盖“八徵耄念之宝”和“自强不息”印章,其下又有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的两方印章。整件作品有近一千字,无一懈笔、一丝不苟,能做到始终如一,对于当时已八十高龄的乾隆来说,其精力之过人由此可见。
此作写在泥金纸上,行笔不滞,笔法入纸如蜻蜓点水,起收笔清晰地留在纸面上,自然流畅、闲适惬意,笔力不见雄健。作品结字方正,缺少变化,千篇一律,风格秀丽柔媚,不过字里行间的雍容之气,常人难以比肩。对比刘墉作品中的那份慵懒之美,此作在意境营造上相差甚是悬殊。
乾隆书法的渊源,主要是“二王”、赵孟頫。乾隆曾做诗称颂:“羲之称书圣,诸体无不有……倜傥无安排,潇洒绝尘垢。譬如百尺松,孤高少群偶。信笔一规摹,运腕忘妍丑。所师在神劲,讵论形肖否。伊余有深意,笔谏曾谨守。好尚苟不端,丧德良已厚。所爱汲黯戆,裁诗铭座右。”赵孟頫书法相对“二王”来说,已存在“俗”的一面。元、明两代的艺术审美是圆熟流利。到了乾隆帝手中,因为缺乏才气等原因,更加俗不可耐。我曾在某博物馆见过乾隆所临摹的颜真卿楷书,笔力清雅,字形端庄,笔笔到位,与此作判若两人,境界明显高出许多。
进一步来分析,乾隆书法最主要是得力于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。这是乾隆平生所得意的“三希”之一。《快雪时晴帖》用笔圆净劲健,笔力内敛平和,结体以正方形为主,点画厚实平稳、饱满爽朗,被明代鉴藏家詹景凤形容为“圆劲古雅,意致优闲逸裕,味之深不可测”。但乾隆帝只是掌握了某些皮毛,再加上应用过分,导致俗不可耐,实际上没有王羲之的半分神髓。在书法方面,他是看得多、临得多,但就是写不好。
此文关键字:装裱机
同类文章排行
- 会心的体悟与思绪的漫游 关于写生的对话
- 买家之“好” 与黄慎之“作”
- 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 邵家千
- 别把国宝文物 搞成“走穴明星”
- 传统绘画如何面对 城市这一对象题材
- 西湖的诗意栖居
- 情满意溢是名师
- 做好人 画好画
- 费丹旭《红楼故事图》
- 中国雕像立希腊 圣哲神遇面春风